什么是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能为你做什么?
心理咨询是怎么收费的?
外地怎么接受心理咨询?
咨询师是怎么帮助您的?
哪些情况下需要心理咨询?
心理学教你缓解焦虑和烦躁
长春心理咨询,柔韧是艰辛生活最好的利器
心理学理论,整点儿啥,肿么整?
焦虑不是拿来克服的
看《爸爸去哪儿》谈儿童依恋心理
自我治愈的6个温暖途径
学会这几个心理学定律,你就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了
性心理:男生想上,为什么女生总说不
表达性心理治疗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四种类型
游走在情绪的两极:边缘型人格障碍
如何识别心理变态狂
孩子上学为何都会怕老师
大学生心理常见问题
常吃垃圾食品易抑郁 为何我们总“忍不住”
14招检测你是否患有强迫症
生活中引起失眠的原因有哪些,长春心理咨询
长春心理咨询师能够为患者提供哪些帮助
房间整洁是责任心强的表现之一
如何避免网络心理障碍
初三学生的心理问题
12岁女孩为什么暴打男婴?
心理教育案例分析
两年来,妞妞每天都存一元钱
孩子“人来疯”怎么办
别让孩子喊出“我爸爸是李刚”
父母扼杀孩子性愿望是对孩子的一种虐待
自恋型人格障碍案例
 

生命教育,我们不能再等了!

本组文字:记者 苏智峰 林艳腾   本报11月24日、28日对“生命教育”连续进行报道,该话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共鸣。新华网、CCTV网站等纷纷转载、省电视台教育频道也来电商量拟将该报道拍摄成专题,一些对生命产生困惑的学生呼吁学校、家长要重视生命,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面对生命,成年人该做些什么,成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个严峻的问题———   谁让生命如此脆弱   “现在的孩子真是太脆弱了,动不动就要自杀。”在看到本报的专题报道后,不少读者深有感触。   是什么原因让孩子的心理如此脆弱?为什么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就让我们孩子选择了自杀?有关研究指出,学业压力是青少年自杀的第一大原因,容易让青少年有自杀冲动的还有人际关系冲突导致自尊感强烈受挫等因素。   一学生来信:好几次想轻生   在收回的近400多份问卷调查中,有一封回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来信的是南安某中学高三的一位学生阿汪。阿汪在信中写道:“从初三年开始至今,我曾三番五次地想过自杀,但最终还是没有下手。”   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上了阿汪。在电话中阿汪向记者述说了他多年来“痛苦的经历”:在八岁的那年春节前夕,阿汪在路边玩耍的时候被车撞了。“这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差一点就要了我的命。”大难不死的阿汪却没有为此而更加珍惜生命,他说他有一个不幸福的家庭,为此,他反而觉得车祸后活下来并不是件幸运的事。他告诉记者,他出生六个月后,父母亲将他寄在爷爷奶奶那里,双双出门打工。直到阿汪六岁的时候,父母才回来将他从爷爷奶奶家带走。由于过早地离开父母,阿汪对父母的概念很陌生。   在他的印象中,父母都很凶,也对他不理解。最让阿汪感到无法接受的是,父母亲常常给他许下一些承诺但却不能兑现。2004年7月,阿汪要参加中考了。考前父亲答应阿汪说,如果中考成绩超过600分,就要给他2000块钱,并带他到外面旅游。成绩公布后,阿汪虽然考了613分,但这个成绩并没有达到重点中学的录取线,父亲也以此为由没有实现诺言,而且经常当着别人的面骂阿汪笨,成绩差等。久而久之,阿汪和父母的关系就逐渐变得紧张起来了。“我跟他们之间经常发生争吵,甚至动了手。”阿汪说,虽然在外人看来,跟父母亲动手打架是一件“很不孝”的事情,但他则不这样认为,“同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为什么错的会是我?有谁会去关心真正的原因呢?谁又会过问我内心的痛苦呢?”他告诉记者,好几次与父母争吵过后,他都有过自杀的念头。   不过,阿汪说,他现在已经无所谓这些了,他现在想的是如何好好活着,来报答养育他多年的年迈的爷爷奶奶。   点评:   家长缺位,缺乏关注   阿汪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家庭。父亲的不守信、当面羞辱是阿汪多年来一直想自杀的直接原因。透过阿汪的家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许多像阿汪家这样的农村家庭,由于受经济收入、文化水平的影响,家庭教育资源的缺乏、家长自身行为的偏差,孩子与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变得紧张,在碰到父母的严重冲突及亲子间的沟通障碍时,常常会做出一些异常的举动,甚至是自杀或是残杀他人的行为。   家长感慨:孩子们越来越脆弱   “我女儿整天沉溺在网络里,成绩直线下降,我劝说她时,她还扬言要自杀,真是没办法教育了。”近日,晋江东石的蔡女士致电本报,向记者倾诉了她的心事。   蔡女士说,女儿小怡是一个漂亮的16岁女孩,上初中时被评为三好学生,中考的时候她在舞蹈、乒乓球、作文等方面都被给予加分奖励,但是现在她却整天泡在网络里,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脾气也变得很暴躁,动不动就说活着太没意思了。“现在就一个小孩,万一她真的做了傻事,那可怎么办。”蔡女士说,她现在真不知道该如何跟孩子交流。   记者通过蔡女士提供的电话找到了小怡。电话里小怡向记者道出了实情:“今年暑假,我被一位网友欺骗了,期中考试成绩不好,学校老师和家里人都认为我是因为早恋才使成绩下滑的。”所以她觉得整个社会特别黑暗,有一段时间还觉得大人是祸根。她对整个社会产生恐惧感,“活着真没意思。”   点评:应为孩子补上挫折教育课   不缺吃、不缺穿,生活这么好,为什么要选择自杀呢?为什么现在孩子的情绪这么极端呢?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泉州市公安局政研室主任陈本兰告诉记者,诱发青少年自杀率增高最根本的原因恰恰来自父母,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青少年产生自杀倾向的最主要原因。   “自杀的孩子性格上都很任性自私,做事不考虑别人,更不考虑后果!”陈本兰分析说,家长过度娇惯孩子,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使孩子情感脆弱,承受力差,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两极分化严重,要么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要么过度自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总会以自残、报复等过激行为进行自我否定。加上家长不根据孩子自身条件而对孩子提出“考前几名”、“考名牌大学”等等各种不切实际的要求,久而久之导致孩子难以承受压力产生悲观厌世感。   同时从生理上看,现在的中学生越来越受到异性交往的困扰。许多家长担心孩子早恋等却视异性交往为洪水猛兽,用尽一切手段“镇压”。一方面是孩子与异性接触的冲动,而另一方面则是家长的百般打压,矛盾激化往往会让孩子选择以极端方式来抗争。专家调查发现,企图自杀的青少年对死亡的概念都是比较模糊的,部分人甚至认为死是暂时的。他们之所以自杀,因为自己不懂得生命的宝贵、害怕面对挫折,但更多一气之下选择死亡的孩子根本就没想过死对亲人意味着什么。   陈本兰说,让孩子全面成长,挫折教育应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个尴尬的现状———   遮遮掩掩的死亡教育   对于生命教育,长期从事心理学研究的陈本兰副教授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说,现在社会的着眼点大多将“矛头”指向孩子对生命的不尊重,认为社会对他们的生命教育“缺失”;因此将关注点过多地集中于孩子身上。但其实这是一种认识误区,在生命教育缺失这一点上,我们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始终在回避死亡这个题目,家长、老师甚至整个社会,都不想、不敢也不知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这是中小学人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缺陷。加之我国特有的忌讳死亡的观念,使得死亡教育很难得到认同。   在采访中,记者接到一位父亲的咨询电话,他说他12岁的女儿有很多行为问题。在详细地交谈后记者了解到,孩子的母亲在车祸中意外死亡,他对6岁的孩子说妈妈去很远的地方出差了,起初孩子不停地追问妈妈去哪了,为什么总是不给自己打电话。后来,孩子不再问了,但是却随之出现了很多行为问题,比如尿床、暴力倾向等。其实,后来孩子已经不再相信爸爸的谎言,她已经很清楚,妈妈不会回来了,是永远地离开了。但是因为爸爸没有公开谈这件事情,她就用那些不正常的行为排解着正常的焦虑和悲伤。   曾有新闻报道,海南省海口市一所学校组织高一学生参观殡仪馆,在模拟演示中了解尸体火化过程,开展了一次死亡教育的试验活动。死亡教育以这种方式突然展现,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热烈讨论,有媒体斥之为“变态班会”。然而,也有不少专家认为,这样的教育值得实践。   事实上,国外很多学校都开设有死亡教育、生命教育的课程,甚至帮助学生体验遭遇重大挫折和生活方式突变时的复杂心情,教会学生在非常情况下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瑞典,小学生就常常被父母或者老师带到医院太平间接受死亡教育,大人会让学生摸着死者冰凉的手感知死亡,还会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孩子:死亡会让一个人再也看不到爸爸妈妈,看不到好看的动画片,吃不到好吃的冰淇淋,这就叫做死亡。与此同时,学校也给学生辅以生的教育,老师会让孩子们摸着孕妇的肚子给他们讲人的出生。教育孩子,什么是生命,为什么来之不易;什么是死,死对周围的人意味着什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的可贵,珍惜生命,避免一旦遇到挫折就轻贱生命。   一个全新的视角———   生命教育应与成才教育并重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最主要场所之一,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青少年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忽视,很难体验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记者邀请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林心明校长为个别缺欠生命教育的学校补课。   学生自尊心受创   因为老师的一次点名批评,小华(化名)便开始郁郁寡欢,成绩下降,屡次想要自杀。   被老师当众点名批评后,小华心里觉得长期树立起来的美好形象再也不存在了,可能会被同学嘲笑。有时候,她看到一些同学在小声地谈话,就怀疑这些同学是不是在讨论自己,是不是在背后讲自己的坏话。上课的时候,小华就经常开小差,感觉老师的眼光不像以前那样亲切,老是觉得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静静地坐在教室,却听不进老师在讲什么内容”。有一次,老师点名要她回答问题,她居然不知道老师的问题是什么,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小华很伤感:“当时我就想要跳楼自杀”。   点评:   自尊心是孩子精神人格的脊梁。每个正常的孩子都有自尊心,特别是一些平时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其自尊心往往特别强,像小华同学,她就非常在意别人如何看她。   实际上,老师只要掌握好批评学生的度,就能既达到批评的目的,又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完全可以不直接点名批评,而是通过表扬来达到教化目的,如表扬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同学,从而对那些表现不好的同学起到警示效果。   学生被当成学习机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阿超(化名)一直是一位不太聪明,但学习态度非常认真的学生。   在一次和班主任的交谈中,阿超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他很喜欢象棋,但是学习成绩不好,所以不敢在学校找同学下棋,学习付出比同学更多的努力,却没有得到回报,感觉受到很大挫折。   班主任为了帮助阿超,于是每天义务辅导他半小时,还安排一些课外习题给他做。一个月下来,阿超还是不能理解老师的讲解,觉得非常对不起老师,也对不起自己的父母,就产生了泄气、沮丧的念头:“我是不是比其他人笨,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点评:   不仅是家长,很多老师也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阿超就是学习机器的典型。实际上,阿超学习态度是好的,但是因为成绩不理想,丧失自信心。学校重视学生生命教育,就要激发学生的自信心,适时、适地和适当地鼓励孩子去想、去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本领,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所做的哪怕是一点努力和克服微小的困难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当场表扬,提高孩子再尝试的信心。   学生成了体育旁观者   小新(化名)是初二年级的学生,是同学公认的体育迷。每天中午十二点和傍晚六点的电视体育新闻是他必看的节目。   但是,在所有的科目中,小新最讨厌的是体育课,因为他比较胖,同学们都叫他小胖子,说他跑步的样子像熊。每次上体育课,小新的心情就不好,于是总编出肚子痛、脚扭伤了等借口,不参加体育锻炼。   每学期都要测800米,每次从开学到800米考完,小新都觉得心理压力很大:“从开始考到补考我就用各种理由一直拖,直到老师批评,再不跑就不及格了……我才勉强跑完……真想把这个体育老师杀掉算了。”点评:   体育课是最能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课堂,从体育旁观者转变成行动者。体育活动中,学生经常能有胜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等的经历,这些对培养他们所必备的心理素质具有特殊作用。对于一些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老师应在学生遭受挫折和失败时,及时给予鼓励,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而且在教学中利用降低动作难度,克服心理障碍,完成技术动作的模式,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增长信心,增长才干,培养调节和控制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   该给生命教育“补课”   长期以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生命与死亡教育并没有被非常重视。这就使得一些青少年在遭受挫折或打击的时候,由于对生命的价值缺少正确的认识,很容易做出极端的选择。“清华大学研究生跳楼自杀”、“受同学欺负,初二学生服毒自杀”、“只为几十块钱,少年竟投毒”……我们不能不思考:为什么他们对于自己的生命如此轻率?我们的教育到底教给了孩子什么?频频见诸报端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生命教育,我们不能再等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报与市教育局开展了系列报道,试图通过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与全市中小学生一起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目的在于引导未成年人正确应对生命中的种种意外及变故,从而有效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当然,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是一个涉及多方责任的复杂问题,我们不能指望学校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就能杜绝所有意外的发生。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试图通过这样的一次“补课”,来帮助孩子们体会生命的艰辛并了解死亡,使他们明白生命只有一次,一旦逝去,便无法追回,从而更加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全体成员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心理。同样,生命教育也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关注。

心理咨询 — 中国东北心理网

在 线 咨 询

姓  名 输入您的真名
性  别
电  话 格式:0431-12345678
电子邮箱
备  注
 
  吉ICP备06001382号
金钥匙心理教育咨询中心版权所有 电话:0431-87879900 85632165
全方位网络营销:深度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