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能为你做什么?
心理咨询是怎么收费的?
外地怎么接受心理咨询?
咨询师是怎么帮助您的?
哪些情况下需要心理咨询?
心理学教你缓解焦虑和烦躁
长春心理咨询,柔韧是艰辛生活最好的利器
心理学理论,整点儿啥,肿么整?
焦虑不是拿来克服的
看《爸爸去哪儿》谈儿童依恋心理
自我治愈的6个温暖途径
学会这几个心理学定律,你就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了
性心理:男生想上,为什么女生总说不
表达性心理治疗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四种类型
游走在情绪的两极:边缘型人格障碍
如何识别心理变态狂
孩子上学为何都会怕老师
大学生心理常见问题
常吃垃圾食品易抑郁 为何我们总“忍不住”
14招检测你是否患有强迫症
生活中引起失眠的原因有哪些,长春心理咨询
长春心理咨询师能够为患者提供哪些帮助
房间整洁是责任心强的表现之一
如何避免网络心理障碍
初三学生的心理问题
12岁女孩为什么暴打男婴?
心理教育案例分析
两年来,妞妞每天都存一元钱
孩子“人来疯”怎么办
别让孩子喊出“我爸爸是李刚”
父母扼杀孩子性愿望是对孩子的一种虐待
自恋型人格障碍案例
 

老人们的内心渴望,不能遗忘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曾提交一份《银发中国》报告,指出:“中国即将经历一次惊人的人口转变,一个原本年轻的国家即将老龄化。到2040年,中国老年人总数将达到3.97亿人,超过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目前人口的总和。中国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中国是否能够成为繁荣和稳定的发达国家。” 养老,已然成为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思考的问题。关注这一问题,记者发现,关于养老的资金准备、硬件基础、物质条件都被不断提及,而老人们真正的内心渴望却几乎是“被遗忘的角落”。关注养老问题,我们还当从“心”出发。 老人养老人,是现实的无奈,也暗含着令人心疼的无助 见到庞秀云时,她正急匆匆往医院赶,中长的卷发蓬在头上,一脸疲惫。 住院的是庞秀云的老母亲,今年88岁高龄了,平时还能吃能睡,这让庞阿姨很是欣慰。可就在前两天,老母亲洗脚时不小心跌了一跤,晕了过去,着实把她吓了一大跳。送进医院检查,骨盆摔裂,轻微脑震荡,得住院一段时间。 “乱套了,乱套了!”庞秀云嘴上念叨着,脚步却丝毫不见放缓。直到一个小时以后,她才在病房外坐定下来,对记者抱歉地笑笑。 庞秀云掏出一张相片,是她前个月60岁生日时拍的“全家福”:母亲坐在中间,她和同样60岁的老伴坐在两旁,手上各自抱着孙子、孙女,身后是两个儿子和两个儿媳,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庞阿姨指着孙女身上的粉色毛衣告诉记者,这是她一年多前亲手编织的,小孙女喜欢极了,可惜现在她忙得连织毛衣的时间都没有了。 除了照顾老母亲,庞阿姨还带着四岁半的孙女,每天早上7点多送去幼儿园,下午4点又要去接。虽然忙碌,她还自觉应付得过来。可就在前一段时间,先是老伴突发心脏病住进医院,“他发病的时候我给两个儿子打电话,大儿子在外地出差,小儿子自己的孩子正发着高烧,可把我急坏了。”幸而,小儿子及时赶到,把老伴送到医院。庞阿姨至今心有余悸:“以前再累也没觉得老,这一次真感觉自己老了。” 老伴刚抢救过来那几天,需要有人24小时陪护,孩子们都得上班,庞阿姨只得把孙女送回儿子家,自己寸步不离地守在病床边。那几天,她第一次感到了力不从心,深深担忧起自己和老伴的养老问题。好不容易,老伴出院了。没想到老母亲又住进了医院,庞阿姨的几个兄姐不是在外地就是年老体弱,伺候病母的活儿她还得一肩挑。在来来回回的奔忙中,庞阿姨连为自己担忧的闲工夫都没有了。 其实,许多跟庞阿姨年龄相仿的人差不多都面临着这样的现状:孩子三十岁上下,工作压力大,孙子辈不是上幼儿园就是上小学,正需要照顾。上还有老,年事已高的父母亲。对庞阿姨这辈人来说,最大的任务就是把家里的四代人都照顾好。而老人养老人,是现实的无奈,也暗含着令人心疼的无助。 “我自己身体还行,就是腰腿不太好,血压有点高。人老了嘛,总得添点病。”说起自己,庞阿姨只有简单的一句。而大部分时间,她根本就顾不上自己的老、自己的那些“不太好”。 聊了没多久,庞阿姨突然想起了什么,从椅子里蹦起来,又折回了病房。她是给老母亲端水喂药去了。阳光正铺在床前,庞阿姨额头上新长出来的白发被照得很显眼,一定是许久没时间染发了,不知道庞阿姨的孩子们有没有发现。 庞阿姨这代人,他们曾经为国家建设付出过巨大代价,当他们自己已经或即将步入老年的时候,却依然承担着家庭的责任,甚至顾不上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面对这样可亲可敬的长辈,晚辈们没有理由不去关心他们。 “我是因为你们才选择坚强的。”这是老人在养老院的大年夜对孩子说的话 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有1.49亿,差不多每9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是老人。而近年来,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快得超乎想像。据测算,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人的数量还要翻上一番;到2050年,中国每3到4个人当中,就会有一位老人。而早在1979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上海,这个比例将远远高于全国。 与此同时,随着一代又一代独生子女的成家立业,大部分城市家庭必将形成“421”结构,换句话说就是小两口在抚养一个孩子的同时,还要赡养4位老人。客观现实的变化,正不断冲击着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蒋泽仁老人坐在养老院的院子里,说出了许多同时代老人的心里话:“中国这几十年的变化太大了,几千年的东西在这几十年里迅速地改变了。”蒋老伯说的是传统养老观念的变化。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和几代同堂的家庭模式,越来越被现代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冲击、替代。一方面现实的模式变了,观念改了。另一方面现代社会里晚辈们要面对更多的社会竞争、社会压力,同时也越来越注重个人价值和生活质量的追求。于是,有限的给予老人的时间越来越有限。甚至,一些老年人不得不单方面承受被冷落或是被抛弃的凄凉结果。无论硬件条件多么优越,养老院里,有着与蒋老伯一样失落感的老人,仍比比皆是。 蒋老伯是自己主动要求住进养老院的。他今年71岁,曾经是中学老师,妻子在3年前去世了。他们有三个孩子,如今,两个儿子对他很冷漠,连电话都少有,只有女儿还常常过来探望。 蒋老伯更喜欢自己原先住的弄堂老房子,虽然小,却有家的味道。然而,由于市政动迁,老房子被拆了。可以看出来,蒋老伯很想和儿女们住在一起安度晚年,他尤其想和做心理咨询师的女儿住在一起。可女儿明确地告诉他,他来同住 会影响她的夫妻生活,给她的家庭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她觉得,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 女儿有一个和美的三口之家,夫妻俩都有体面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儿子已经上大学了。房子拆迁时,女儿把蒋老伯接到家里,然后,女婿拿出10000元钱给他。蒋老伯明白了,这是让他去养老院住的费用。蒋老伯很理解女儿的想法,没等女儿开口,蒋老伯自己把话说了出来。 蒋老伯并不缺钱,他在养老院里独自住着一个有两张床的单人间,屋子朝南,阳光充足,可是,他并不想住在那里;很无奈,他最终还是“主动”搬了进去,连老房子里的家具也都一起搬进了养老院。 老人告诉记者,去年大年三十下午,女儿和女婿一起来养老院看他,带了不少吃的、用的,还塞了些“过节费”给他,然后,夫妇俩就走了,没有接他一起回家过年。“我是因为你们才选择坚强的。”这是蒋老伯大年夜那天对女儿夫妇说的最后一句话。 蒋老伯说上一段时间,就会下意识地插一句:“我的儿女们其实都很孝顺。”种种“孝顺”留给他需要用“坚强”去支撑的晚年生活。 “养老院合不合格,为啥没人来听听我们老人怎么说?” 这是一家开在小区里的“迷你养老院”,从外表看,与其他住户没什么区别。推门而入,才发现两套三室两厅的房子经过简单装修,每个卧室放着3到4张单人床,套间内厨房、卫生间、洗衣间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有3位护工正在为老人准备晚饭。这里住着的老年人都是附近的居民,平时子女来探望很是便利。 大伟的父母住到这儿两个多星期了,说起这个小而整洁的养老院,老人们满口喜欢,最主要的原因是离儿子家“只有几步路”,还比挤在一起自在一些。正聊着,儿子大伟过来“串门”了。 大伟去年刚满30岁,他告诉记者,这一年里,他忽然就明白了什么叫“三十而‘栗’”。 短短一年中,当房子、妻子、孩子如约来到他的生活中时,他是幸福的,但与此同时,他也遭遇了有生以来最混乱的日子:尚未稳定的工作,刚刚起供的房子,襁褓中的孩子,还有突然袭来的养老压力……大伟说,他甚至来不及作丝毫准备。 大伟的家乡在安徽一个偏远的山村,父母都是农家人。由于家境贫寒,他的求学之路几乎是父母亲用一担一担的菜铺出来的。 去年年初,儿子降临人世,大伟和妻子手忙脚乱,于是想到接老人来帮忙照看孩子。大伟在电话里说,希望父母来上海一趟,暂时帮着照看孩子。可是在父母的心中,大伟的电话却成了一个信号———儿子要接我们去城市生活,从此可以跟着儿子衣食无忧了。 就是这样一个误解,让大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苦不堪言。父母甚至处理掉了家中的一些东西,打包了全部家当,来上海投奔儿子。而此时,小两口的事业都还刚刚起步,一个月共有六千元的收入,还要还房贷,剩下三千多元,要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开销,捉襟见肘。况且,一室一厅的房子要住下四大一小,实在有些转不开。而且,在带孩子的问题上,老人和妻子又常常意见相左。于是,矛盾接二连三地出现。大伟一再向父母解释,现在只是暂住,等以后有条件了,再接他们来长住。父母却伤心欲绝,觉得儿子不想赡养他们了。 万般无奈之下,大伟提议让父母先住到养老院,这让老两口更受不了了,觉得自己成了孩子急着要甩掉的“包袱”。两位老人开始默默收拾行李,准备回老家。而经过一番问询,大伟也发现正规的养老院几乎都“一铺难求”,想住进去还得“领号排队”。 “父母老了就开始留恋亲人,总希望能和孩子在一起。这一点我能理解。”思前想后,大伟还是决定把父母留在身边。他发现了一家开在自家小区里的“迷你养老院”,就带着父母去参观。没想到老两口一眼就相中了,因为离儿子家近,跟住在家里没什么区别。虽然每人每月要支付1000元的费用,但总算为老人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安身之处。 可是好景不长,这两天小区的业主论坛上,这家社区养老院成为不少业主议论的焦点。有人觉得这是变相群租,还有人认为养老院探视的人太多,进进出出人员杂乱,影响了小区的生活品质。进而,有业主提出如此小型养老院开在社区违反了养老院的资质规定。 明明是一家老人一致称好的家门口的“托老所”,却偏偏成了众矢之的。这两天,大伟的父母又忧心忡忡起来,担心他们的迟暮之年又将无处安身。他们问记者:“养老院合不合格,为啥没人来听听我们老人怎么说?” 老年人多么希望能有朝气而善良的生命与自己真诚相融 事实上,一次又一次的社会调查已经显而易见地告诉人们,中国的老年人并不能由衷地接受在陌生的环境里终老的方式,他们更需要为自己的迟暮之年找到一个心灵和精神的家园,城市中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模式应运而生。 有老年问题专家指出,保障每一位公民年老时的生存,是国家的当然责任。那么,生存之后,抚慰他们的心灵和精神又是谁的责任? 采访中,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向记者诉苦:他曾在瑟瑟寒风中站了整整一个多小时,先后4辆公交车进站后,司机发现只有他一位不用买车票的老人在候车,立刻加大油门呼啸而过,等他终于乘上了第5辆公交车,司机还对他冷嘲热讽,一些乘客也对他冷眼相向。 当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模式日渐成熟,各类硬件设施越来越舒适、便利,社会助老政策越来越完善的同时,老人们还需要真诚的理解、宽容和尊重。 在记者走访的一个社区养老中心里,年轻的女大学生小茂格外显眼。19岁的她已经能够熟练地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擦身、换衣服了。这段时间,每周三次,她都会主动去社区里的“空巢老人”刘奶奶家帮忙干点活,陪她聊天。问她为什么乐于照顾老人,她说,她的奶奶就在不久前突然去世了,当她再回想和奶奶相处的日子时,竟都是拿了零用钱就转身跑开的画面,她是来“还债”的。 刘奶奶脾气暴劣是出了名的,气走了好几位服务人员。小茂刚去时,刘奶奶每次都要求小茂为她撕去一页日历,有时候明明是星期三,老人却硬要她撕到星期五,小茂跟她解释,她就会气急败坏地摔东西。时间久了,小茂终于明白了,原来刘奶奶的儿子每周日会来探望她一次,日历被撕去一页,离儿子来探望她的日子就近一点。从那以后,小茂对刘奶奶抖抖索索地从破旧塑料袋里掏出来的这本日历本,有了别样的尊重,那是老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企盼。她总是很仔细地撕下一页,然后在老人耳边说一句:“奶奶,又过了一天。”那时候,老人一定是笑逐颜开的。 社区养老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目前在大部分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中心里,专业服务人员普遍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人手又相当匮乏,别说体察到老人的心灵需求了,就连照顾吃住都难以周到。老年人是多么希望能有像小茂这样朝气而善良的生命与自己真诚相融,这个巨大的人力缺口需要众多社会力量来共同填补,可惜,如今能意识到这一点的人还很少。 给老年人一个安详、和乐的养老环境,让他们疲惫了一辈子的身心有安然栖息的地方,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毕竟,他们也曾年轻过、奋斗过、付出过;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 来源:解放日报

心理咨询 — 中国东北心理网

在 线 咨 询

姓  名 输入您的真名
性  别
电  话 格式:0431-12345678
电子邮箱
备  注
 
  吉ICP备06001382号
金钥匙心理教育咨询中心版权所有 电话:0431-87879900 85632165
全方位网络营销:深度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