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能为你做什么?
心理咨询是怎么收费的?
外地怎么接受心理咨询?
咨询师是怎么帮助您的?
哪些情况下需要心理咨询?
心理学教你缓解焦虑和烦躁
长春心理咨询,柔韧是艰辛生活最好的利器
心理学理论,整点儿啥,肿么整?
焦虑不是拿来克服的
看《爸爸去哪儿》谈儿童依恋心理
自我治愈的6个温暖途径
学会这几个心理学定律,你就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了
性心理:男生想上,为什么女生总说不
表达性心理治疗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四种类型
游走在情绪的两极:边缘型人格障碍
如何识别心理变态狂
孩子上学为何都会怕老师
大学生心理常见问题
常吃垃圾食品易抑郁 为何我们总“忍不住”
14招检测你是否患有强迫症
生活中引起失眠的原因有哪些,长春心理咨询
长春心理咨询师能够为患者提供哪些帮助
房间整洁是责任心强的表现之一
如何避免网络心理障碍
初三学生的心理问题
12岁女孩为什么暴打男婴?
心理教育案例分析
两年来,妞妞每天都存一元钱
孩子“人来疯”怎么办
别让孩子喊出“我爸爸是李刚”
父母扼杀孩子性愿望是对孩子的一种虐待
自恋型人格障碍案例
 

情感访谈类节目热背后藏问题

伴随选秀类节目的激情渐褪,关注普通大众心理、情感问题的情感访谈类节目正日益红火。工作压力难舒解、上司下属误会多、婆媳关系如何相处、网络成瘾怎么戒除……当事人、主持人、专家,各方齐集聚光灯下。大批“忠实观众”锁定频道,倾听讲述者的离奇经历,他们痛哭流涕,甚至跟着节目播出时间的改变而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 但在热闹背后,也有人对部分情感访谈类节目提出质疑。荧屏上那些玄而又玄、曲折离奇的情节似乎已经脱离了百姓的实际生活。节目高收视率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问题。 释放生活压力“情感访谈节目”掀起收视热 从《心灵花园》《大话爱情》,到《心理访谈》《情感之旅》,再到《相伴到黎明》《情感方程式》,情感访谈类电视节目遍地开花,掀起一股股收视热潮。 这些节目大多以现场访谈的形式出现。在主持人的耐心引导之下,当事人娓娓讲述自己的生活麻烦、情感问题、心理矛盾,再由一些心理学专家或者“群众观察员”就此发表各自的看法,帮助当事人“出谋划策”。 “我很喜欢看这样的节目,尤其是那些贴近日常生活的话题。”40多岁的观众卢俊彦说:“日常生活中谁没有烦心事儿?看看电视上跟你有相似经历的人,再听听专家们的劝导,心里会觉得舒坦了许多。” 销售经理的烦恼,源于他要突破每年1000万元的销售指标;医生的压力,在于一个小小疏忽就可能让病人失去生命;股票分析师则害怕自己判断不当,误导了投资者。在情感访谈类节目中,讲述者通过诉说释放情感,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告诉其他人,而观众在讲述者的故事中也的确能够获得某种启发。 “社会转型期的现代人常常处于焦虑和矛盾当中,他们的心理困惑和情感问题需要宣泄、疏导的渠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李良荣教授表示,敢于将个人的疑虑暴露在公众面前,寻找答案,这是社会日益开放的体现。   所述故事曲折离奇部分节目内容遭质疑 作为压力释放的渠道之一,情感访谈类节目本该成为大众共同探讨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平台,所关注的问题应当是普遍化、大众化的。然而观众们发现,荧屏上的一些故事充满了离奇色彩:被强奸女孩爱上了强奸犯,相处多年的男友早已是他人夫,离婚后带着孩子再婚却发现孩子并非亲生…… “看节目的时候觉得挺热闹,可看完之后觉得一片灰暗,感觉社会上有那么多混乱的事。”大学生张依说。出轨行为、意外怀孕、不伦之恋,这些并不美好甚至离奇鲜见的情感故事被反复地展示,除了满足部分观众的窥视欲、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外,似乎很难给人更多启示。 而在互联网上,上海的一档知名情感访谈节目也曾受到部分网民的质疑。据称,这档节目中有一期以反映婆媳紧张关系为主题,其中的不少内容酷似网络热门小说《双面胶》中的情节。 网民指出,节目中所涉及的内容与书中情节十分相似,“连细节都一模一样”。譬如,婆婆烧了28块红烧肉,数落着媳妇吃了许多;婆婆用口水擦拭电视机……“就连女主角的妈妈和婆婆吵架的话都一样”。 一些观众还指出,个别情感访谈节目中,当事人在现场始终戴着面具。尽管制作方解释说,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隐私”,但在前后几期节目中,一些“蒙面嘉宾”的声音、体态都极为相似。“真不知道,这些所谓的‘当事人’,是不是找演员来演的。”网民“飘摇”表示。 此外,为了提高节目的吸引力,追求收视效果,许多情感访谈节目尽管故事都颇为曲折,但矛盾和心理问题最终都能妥善解决,拥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对此,也有观众质疑,其中是否存在作假现象? 专家指出,情感访谈类节目的生命力在于真实。如果在收视率的压力之下,部分节目刻意追求故事的标新立异,在真实性上打折扣,或是故意渲染情节,这其实是对观众的耍弄。   “现场诊断”惹争议心理咨询不该简单化 由心理学专家或研究人士对叙述者的案例进行评点、分析,并且提出相关建议,是当前情感访谈类电视节目比较常见的。但此类荧屏“现场诊断”的心理辅导方式,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即使征得了受访者的同意,在节目中也要掌握分寸,不要‘过度’。”观众杨扬提出,心理辅导要从真正为受访者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尊重受访者本人,而不是为了“深入挖掘”故事而将主人公“刺得更痛”。 正在攻读心理学专业的郁敏认为,当倾诉者因某种程度的心事疾患,不能按照预想的“台本”进行讲述时,应该用一些委婉的方式去处理,绝不能为了娱乐大众而刻意加深当事人内心的伤痛。 一些观众则质疑,情感访谈类节目好像一个“透明的玻璃房子”,很多人的不幸被赤裸裸地袒露在成千上万的旁观者面前,虽然有些当事人戴上了面罩,但熟悉的人还是能认出来,这是否会使他们从此生活在阴影之中? 复旦大学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刘明波认为,此类访谈节目中的心理辅导内容,虽然宣传了心理咨询知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心理咨询简单化。一个完整的心理咨询可能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并非像节目中展示的那样,半个多小时就可以解决。“这样可能会令观众对心理咨询的期望过高,歪曲了它的本貌。”刘明波说。   媒体责任当深思不要一味迎合受众猎奇心理 初衷是“心理辅导”,结果却演绎成“离奇故事”。有专家指出,当“内容为王”的口号被实际操作成“收视率为王”时,大众媒体不得不面临这样的拷问——是为舒缓压力创造渠道,还是为窥视隐私推波助澜? 如今,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无论报纸、杂志,还是广电媒体、网站,都会及时捕捉受众的需求趋势,不断探索新的节目类型。由于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适应大众需求的情感访谈类节目完全可以大施所长。 “但值得注意的是,媒体在选择话题时要着眼于大众,不要刻意关注一些耸人听闻的问题,不要一味迎合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不要塑造一个看似畸形的社会。”李良荣教授说:“否则,此类节目就失去了其应有的积极意义。” 李良荣教授强调,大众媒体有责任去挖掘具有普遍社会性的人物和事件,其出发点应当是社会责任,而非“自利”目的。对于情感访谈类节目,应该真正关注大众,服务大众,为大众心理健康做贡献。(俞丽虹 赵学哲) (经济参考报)

心理咨询 — 中国东北心理网

在 线 咨 询

姓  名 输入您的真名
性  别
电  话 格式:0431-12345678
电子邮箱
备  注
 
  吉ICP备06001382号
金钥匙心理教育咨询中心版权所有 电话:0431-87879900 85632165
全方位网络营销:深度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