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问题
青少年问题
学生问题
心理健康
性教育
家教格言
其他问题

家长和老师不能再装了,适时跟孩子谈谈性和爱情
 

家长和老师不能再装了,适时跟孩子谈谈性和爱情
 
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我们是不是真的该反思,中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在视“早恋”为毒苗,学校里从来不教孩子们什么是爱、该怎么去爱、爱被拒绝时该怎么办,家长们还沉迷在“我家孩子还小、很乖、不懂爱”的童话中。
“学校从来没有爱情方面的教育”
有关中小学生“年龄危机”话题中,孩子们爆料:小学六年级女生“先下手”找男友,担心“再晚就被挑光了”;十五六岁还不谈恋爱就成“剩男剩女”……大人们口中的“早恋”早就是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中堵也堵不了的事实。
一位小学五年级生妈妈说,她的孩子和同学们还处在男女生“水火不容”的阶段,完全不懂爱情。同时六年级的敏行说:“你去看看四年级的学生,(爱情上)太开放了……”学校和家长们是不是在进行一项“天真”和“假装”大赛?假装没看见,或者就算看见了,天真地自我麻痹:这只是少数孩子,我们孩子晚熟,“早恋”与我们无关……
也许就是这样的心态导致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的缺乏。
问孩子,学校会有爱情方面的教育吗?“从来没有。”那你们怎么知道爱情的?“当然是电影电视啊,网络啊。”有了喜欢的人会告诉爸妈吗?“怎么可能?”俊成还透露:“我妈倒是跟我聊过,遇到失恋这种事一定要心情放宽。我有几个朋友就有恋爱苦恼,只能跟同学好朋友说说。不然还能找谁呢?小学时学校有知心姐姐,可是很快就成了摆设,取消了。”
深圳央校校长李庆明说:“某种意义上,我们是爱情教育贫困的国度。学校、家庭都不涉及这方面教育,很多孩子是借助网络、亚文化领域来接触爱情,但这些途径往往传达给他们的是不确定的,甚至矛盾的、荒谬的信息。由于我们缺乏爱情教育,使我们很多孩子在走向性成熟甚至婚姻之前都缺乏精神上的准备,以至于出现问题。我们的社会、政府、学校、家庭,都应该担当起未成年人的爱情教育责任。”
孩子们正在谈恋爱,家长老师请面对现实
知名性学专家方刚前几天特地发表了一篇博客:《求爱不成便毁容:证实主流性教育的严重失误》,他在博文中说,此事件中最应该让我们警惕和警醒的地方,是中国主流性教育长期以来的严重误区。在他的观念中,性教育不仅仅等于性生理教育,还包括爱的教育。“我们的性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我们的性教育还应该是面对现实的。现实就是:青少年越来越多在恋爱,或渴望开始恋爱。我们必须教会他们如何恋爱!性教育,应该包括‘教你如何恋爱’的教育。”

方刚认为,性教育不应该忽视与性有关的情感、责任、爱、尊严的教育,不应该回避有关恋爱的教育,应在课堂上认真讲授什么样的爱是美好的,应该如何处理爱情,如何更好地拒绝自己不想接受的爱情,以及如何面对自己的求爱被拒绝、如何处理失恋,等等。“好的性教育,其实是人生观的教育,是人格教育,是责任与爱的教育。性教育中一定要讲性人权,这就包括拒绝别人求爱,以及理解别人拒绝的性教育;一定要讲性别平等,这就包括尊重异性选择,不要使用暴力的性教育;一定要讲男性气概的多样性,鼓励学生颠覆男性气概的伤害,就不会以如此‘大男子汉’的方式来伤害不喜欢自己的女孩子;一定要讲婚恋,这就包括‘什么样的爱情最美好’的教育,而不只是‘不要谈恋爱’的教育;这就包括如何处理失恋、单恋、多边恋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不能爱’的教育……”
李庆明说,在生命教育中,对孩子进行爱情教育比性生理教育更重要。“前者属于人文教育,后者属于科学教育,前者应当优先进行,甚至小学生、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介入。童话里不是也有爱情吗?爱情是生活中极为美好的东西,让孩子对美好进行一定的领悟,从小就认识到爱情的神圣性、圣洁性,有了这样的精神铺垫,在他日后面临性成熟、面临婚姻时才会有一种价值引领,才会有情感指向,不至于由于爱情认知的匮乏产生一些荒谬的认识,甚至发生让人痛心的行为。”
把爱情教育融入语文课或者专题讲座
真要开展“性教育”,应该怎么进行?“其实现有的课程体系中,青少年学生的爱情观、恋爱的方式方法这一块一直融不进去。”深圳大学科研处副处长赵卫认为,“可以开设相关的短期课程,把恋爱作为一个课题或者主讲单元,给予一定课时保证,多引用典型事例的案例教学方式。现在有的老师可能即使谈到相关话题,也是作为谈资八卦,课堂严肃性不够,对学生起不到指导的效果。”他建议教育部门不妨召开主题研讨会,邀请有关专家就爱情为主题,讨论爱情教育如何在中小学生中间展开,比如应放在什么样的学科背景下,探讨常规教学的可行性,同时对现有心理学、教育学、生物学等各科老师的工作内容进行扩展,把爱情作为短期主题融入其中。
“其实性教育(爱的教育)的形式,可以是一门固定的课程,也可以通过班会、观影、讨论、征文、海报、学生间的交流等等形式来进行。当然还包括学科渗透,比如舒婷《致橡树》就是有关性权利平等的很好教材嘛。”方刚说。李庆明更认同文学、艺术渠道的爱情教育,“央校好几年前就对中小学生进行爱情教育,并没有固定的教材和课程,而是渗透在各种主题活动中。可以通过一个主题,渗透在文学课、阅读课、音乐课、美术课中,比如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更容易让孩子去思考一些问题”。
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则认为,在现有情况下,有关爱的教育语文老师可能更有责任一些。“即使语文教材长期排斥爱情内容,但相比其他科目语文教材中涉及爱情还是最多的,我们浪费了很多爱情教育的资源,有些老师对爱情内容跳过、屏蔽,反而起反效果。语文课可以首先对孩子进行爱情观上的引导,比如教材中选用的名著,名著几乎都会涉及到爱情,我们就应当告诉学生,应追求什么样的爱情。”
爱的教育仅仅是学校的事吗?就像美籍华人、加州儿童会创办者杨帆所说,一个孩子的教育80%靠家长,20%才靠学校。今年情人节,加州儿童会老师们对幼儿园孩子们说:“今天是情人节,是和爱的人一起过的节日,花就代表着爱,如果你们爱妈妈,就做一朵花送给妈妈吧。”于是,这些三四岁的孩子就亲手做了花送给妈妈,他们大概已有模糊的认知:这就是爱。爱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爱情教育。
中国不是没有性教育,是缺乏性教育,国人都抱有一个矛盾的心态,耻于谈性,更不愿意跟自己的孩子谈性,而中国人长期受到儒学思想的控制,学校自然也不会落实性教育。但是现在人类思想解放的程度很大,要关注人性。性教育并不是指代性生理教育,而是一种爱的教育。或许,对于中国的家长和老师来说你们真的不能再装了,选个适当的时间跟孩子们说说,谈谈爱情。(文章来自:腾讯空间)
【心灵咖啡网微信账号:psycofe】

 

在 线 咨 询

姓  名 输入您的真名
性  别
电  话 格式:0431-12345678
电子邮箱
备  注
 

心理咨询 — 中国东北心理网

 
  吉ICP备06001382号
金钥匙心理教育咨询中心版权所有 电话:0431-87879900 85632165
全方位网络营销:深度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