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问题
青少年问题
学生问题
心理健康
性教育
家教格言
其他问题

干涉限制子女成长-打孩子破坏孩子归属感
  6月16日《海峡都市报》报道,名牌大学毕业生,因为责怪母亲干涉自己“人生的选择”,最终挥刀捅向生他、养他的母亲。公诉人说,实际上母子二人的矛盾由来已久,张建军不满母亲对自己管得太多,过多地干涉自己的人生,“其中一个重要事情,就是在大学专业的选择上”。无论如何,他用残忍的方式弑母,都是无法原谅的罪过。此案再次提醒我们,情感尊重以及情绪尊重真的是当今家教值得重视的话题。

  无论孩子多么软弱和弱势,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孩子是独立的生命,具有平等的人格和尊严。家长要将孩子放在平起平坐的平等高度,认识孩子、处理问题、关心孩子。因为孩子的心态如何、思维如何,完全是孩子自我的主观需要。家长们不可能完全体察到孩子内心世界的各种微妙变化和心理需要。家长有责任说服、教育孩子,却无法代替孩子,武断地替孩子决定未来。否则,这种“人格霸道”和“爱的侵权”就会给孩子心理埋下阴影,滋生心理祸端。就像今天的悲剧,张建军很爱母亲:“她很关心我,是太关心我了,我身在福中不知福。”“爱孩子不是过多地干涉孩子”。这是一个响亮的警钟。


  尽管社会观念得到了很大进步,可家长作风、暴力教育仍然无法避免。认为父母可以打骂孩子的家长仍然占绝大多数,认为父母和孩子就是朋友关系的家长不够多。在很多家庭问题的处理方式上,呈现明显的家长取向和武断倾向,中国家长很少能从心理学层面给予孩子精神上的满足和引导。正因为这样,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心灵的发展仍然成了奢侈品,负面情绪一直在积蓄,当今孩子的心理问题一点也不比白领和成人差。


  心理专家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写道,“负面情绪是一种能量,尤其对孩子来说,一些天生的恐惧,所求不得的愤怒,失望落空的悲伤,都只是一种自然生命能量的流动而已,它会来,就一定会走。”“坏就坏在父母对这些孩子身上自然流动能量的态度。”绝大多数孩子的情绪从来没有被认可、被接受,所以,它们也从来没有离开。“这些被否定、压抑的情绪,像悲伤和恐惧,就滞留在我们的身体里,”“像是被笼子锁住一般,卡在我们的身体中。”——我们动辄代替孩子选择,扔掉对他们的人格尊重,不正是一种负面情绪的积蓄吗?


  “大学毕业生弑母”再次提醒我们,爱孩子,也是需要资格和能力的。如果你不懂得情感尊重意识,那你就不是合格的父母;如果你仍然居高临下审视孩子,你的所谓爱心就会大打折扣。将孩子当做私有品的思维就更可笑和迂腐了,这几乎就是在霸占孩子的“精神领地”,揉碎孩子的心,太残忍了。


  为了让情感尊重意识得到积极落实,家长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摒弃家长作风。将孩子当做一同成长的生命,你可以给他带来快乐的建议,伙伴一样的关心,却没有权利充当“家庭监工”,当今的孩子的个性和权利意识非常强,动辄代替孩子选择,只会害了孩子,毁了家庭。


做父母很容易忽略自身的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有很可能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较大的危害,那就是干涉过多。
       被过多干涉的孩子往往缺少自信心,压力大,做事缩手缩脚,苛求完美;和别人很难建立起友好信任的关系,体验丰富,耽于幻想,逃避现实。如果父母一方面满足于对孩子吃穿住行学习交往的一概包办和干预,一方面又意识不到或干脆忽略孩子真实的心理需要,一味地要求孩子执行父母的意愿,很容易导致孩子处处被动。这类家长有的是自身文化水平较高,看不得孩子一点落后;有的是由于无知而对孩子粗暴干涉。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很紧,以至在分数的问题上迷失了父母本来应有的情感和自觉:即使孩子不是第一名,也是你最亲最好的孩子,最需要你的理解和宽待的人。



       如果说当今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在物质生活上宠坏了孩子,那么,在享受“基本人权”、“学会尊重”和“人格自主意识”方面,又是孩子把父母宠坏了。因为,孩子对父母的各种要求,往往会尽力去迎合,使得一些家长忘了孩子也是一个具有独立自我意识的“人”。调查发现有86.4%的孩子做出某种选择是为了让父母高兴,这种心理正是情感不独立的表现。父母的人生经验要比孩子丰富,他们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们,要求他们不重蹈覆辙,希望能以此使孩子们生活的轻松些,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总希望他们生活在自己设想和安排好的环境里。虽然有时候他们也会同意孩子进行自主的选择,但总是用各种方法诱导孩子进入自己希望的圈圈里。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孩子的情感,而且使他们不能自主,并渐渐丢失了自己选择的勇气,最终变成过分依赖他人的人。由于孩子无法逃避家长的强大压力,便习惯于对警长刺激做出被动消极地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在父母面前的屈从,很有可能发展为在别人面前的懦弱。




       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内分泌不平衡,心理发展不成熟,应付环境压力的能力较差,心理上进入“断乳期”、“逆反期”,面临许多自身内部以及自身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随着性成熟所带来的性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常常表现为情绪行为冲动,与父母的沟通障碍,而家长又难以适应教育角色的转变,对孩子仍是横加管制、干涉,从而给这个时期青少年敏感、不稳定的心理状态“雪上加霜”。父母的过多干涉在一类孩子身上可能表现为他们会有严重的自责心理,做事畏首畏尾,优柔寡断,不敢进取,没有信心。而对另一类孩子,可能会给他们造成严重的逆反心理,使他们一意孤行,性格古怪,心智成熟滞后,对人对事常有过敏意念和强迫行为。



       天下的父母亲都希望儿女“好”,但所谓的“好”难道就是儿女能听父母的话,贯彻父母的指令,做父母要求的那样的人?家长们为此不辞劳苦,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毫不顾及孩子的心情与自尊,不肯按着孩子自身的特点来对待他,引导他,偏执地按照自己的标准对孩子横加干涉,处处管制,那么结果将会给孩子带来一生难以治愈的心理创伤。



       归根到底,教育就是一个逐渐放手的过程。对孩子干涉太多,无疑是在制约他的成长。你处处行使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孩子的,等于你在替他活,而他在为你活,大人和孩子都活得很累。不要忘了,孩子首先是他自己然后才是你的孩子。他丧失了主体性,他的成就和优秀品格从何而来?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越是优秀能干的家长越是企图用自己的光环照耀孩子的前途,用自己的的能力覆盖孩子的一生。天下的父母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经受太多的内心磨难,可是如果一味的为孩子安排,孩子自身的成长反倒被限制,自信也一再被破坏,其结果不仅是适得其反,更是于无形之中无情的抹杀了孩子平凡而质朴的快乐。也就是说,与其看见一条道就往上走,不如去那没路的地方踩出条新路来。其实,再能干的父母也并不一定总是知道唯一正确的道路,并能指引他们的孩子。父母所了解的只是通过他们自己的体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结果的那条路。而孩子的路要他自己走出来,他才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



==========================================================================================




家长您好!

  看到您的来信,我能感受到您为人父母的不易与焦虑,现根据自己多年对于心理学及教育学的研究与实践,给予一些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家长版编辑,您好!

  我的孩子今年9岁,就要升四年级了,可是他不学习,回家也不写作业,现在暑假作业都没写几页(就一年级的时候学习好)。而且爱说谎,爱犟嘴!我生气的时候打他,他还还手,还骂人。现在我们已经不打他了,只有在太生气的时候才打他!可能是以前打得太厉害了!您说这怎么办啊?这样的孩子怎么管?谢谢了!

  一位苦恼的家长

  家长要有意识地弥合孩子的归属感。


  在信中可以看到,您也认识到了过去打孩子打得特别厉害。那么打孩子到底有什么危害呢?打孩子最大的弊端在于孩子归属感的缺失或转移。成人的心理核心是安全感,而儿童的心理核心是归属感,因为儿童生存所必需的穿衣吃饭,他自己解决不了,他必须有所归属。


孩子归属感在谁那儿,他就愿意听谁的话。打孩子的结果是让孩子的归属感丧失或转移,您打孩子,孩子就认为归属感不在您这里,这涉及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现代社会,孩子生活在五彩斑斓的世界中,一旦归属感不在家长这里,就可能转移到电视、电脑甚至同学、朋友身上,他不会去管这些对他是利是害,而只要心理上获得满足就好。


因此建议您要爱孩子,不是溺爱,而是尊重和理解。现介绍给您一种可以弥合归属感、改善亲子关系的简便方法,您可以试试:孩子每天洗完澡临睡觉时,家长让孩子坐在自己腿上,并把孩子搂在怀里,然后家长用手轻轻抚摸孩子的脊椎,这使孩子的中枢神经有愉悦、轻松的感觉,与此同时,家长可以和孩子做一些交流,比如说说孩子的优点鼓励鼓励孩子。这些优点不一定是家长所期望的那些优点,而是作为一个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哪怕最微小的闪光点,例如跑得快,能帮妈妈择菜等。如果您连续做一段时间,效果会更好。
 

在 线 咨 询

姓  名 输入您的真名
性  别
电  话 格式:0431-12345678
电子邮箱
备  注
 

心理咨询 — 中国东北心理网

 
  吉ICP备06001382号
金钥匙心理教育咨询中心版权所有 电话:0431-87879900 85632165
全方位网络营销:深度网络